怎样既能照顾家庭,又能挣到钱?今年53岁的郑德生,在“上有老、下有小”的情况下,一直在努力寻找平衡。
郑德生是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峰城镇牙石村人。宣汉县地形复杂、山势逶迤,“七山一水两分田”,距离宣汉县城开车要90分钟。近年来,村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。
郑德生也不例外。孩子还小的时候,他们夫妻俩把孩子留给老人,挤上了南下的列车,进过水泥厂、棉花厂,也干过各种小工;孩子中考前,夫妻俩想回家陪在孩子身边,就想到了养猪,猪圈建起来了,但养猪没成功,孩子上高中后他们又外出打工了;现在父母都快80岁了,他们夫妻俩想留在家乡照顾老人,也正好看到家乡在发展雪茄烟叶种植,就选择回乡种烟。
“雪茄烟叶当年种植,当年增收,时间短、见效快。”牙石村党支部副书记柳森曾是宣汉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的烟技员,提到雪茄烟叶种植,他娓娓道来。
也正是看到了其他村民通过种植雪茄烟叶挣到了钱,郑德生下定了决心,说干就干,找到村两委寻求帮助,想要承包土地开始种植烟叶。“村两委帮我流转了20亩撂荒地,我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翻耕撂荒地。刚开始的时候,没有合适的农机,家里劳力又有限,干活都靠我们夫妻俩,愁人得很。”郑德生回忆道。后来,他拿出4万元购置了一台集土地翻耕、起垄一体的轮式拖拉机,有了机器的帮助,效率大幅提升。
看准了机器带来的便利,郑德生加大机械化生产力度,陆续添置了起垄机、挖掘机、覆膜机等机械化设备,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降低了烟叶种植成本,提升了烟叶生产效率。“他还把农机具拿出来给我们免费使用,我们不会用的机器设备,老郑夫妻俩还帮着我们搞生产,出机器又出力。”提起郑德生这对“烟农夫妻”,当地烟农伸出大拇指夸赞。
郑德生种20亩烟叶,为村里创造了十几个就业岗位。他笑着说:“雪茄烟叶种植比较讲究技术,在移栽、采摘、晾制环节,都需要请工。我去年算了下大概请工的费用有3万多元,看着他们拿到工资后开心的表情,我也感到很高兴。”
2022年,牙石村村集体投入10万元将110多亩撂荒地进行整理,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指导下发展雪茄烟叶种植,鼓励村民复耕撂荒土地来种烟。“如何使荒废土地资源得到再利用、高效利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直到雪茄烟叶种植产业的出现,我的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,复垦抛荒耕地出来种烟是提质增收的好路子,也是让务工群众返乡的好机会。”村党支部书记罗秀章说。
“在我们村,今年有6位在外务工村民准备回乡种植烟叶。这些人的特点是思维活跃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,更愿意运用机械化生产。同时,他们更倾向于规模化种植,愿意在土地整理、购买机械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。”罗秀章介绍。
原来在外打工的村民杨侯安,去年也选择了回乡种烟,他个子不高、皮肤黝黑,是牙石村精打细算型“种烟能手”。他笑着介绍自己的诀窍是:“要想多挣钱,一方面是要提升雪茄烟叶质量,另一方面是把成本控制好。”
杨侯安对种植雪茄烟叶的各项技术要点了然于胸,因此,他能将各个环节操作示范清楚、技术要点讲解清楚,和工人一起劳动时能及时纠偏,确保技术落地落实。杨侯安凭着对烟叶生产各个环节的熟悉,严格控制生产成本,第一年就挣了8万元。
“原来我在建筑工地上干活,现在回乡种烟也能挣到钱了,我还在家养了一些牛和猪,一年挣个十几万没问题。今年,烟叶收完我还要继续轮作玉米和大头菜,尽量多挣一些钱。”谈起今年的生产计划,杨侯安信心满满,精心谋划着新一年的种植方案。
在家门口挣到钱,也许是郑德生、杨侯安们的“最优解”。从“会种烟”转变到“慧种烟”,郑德生表示,要继续为大家讲解技术、传授种植技巧,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“兴农人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阿烟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hbtzlt.com/2635.html